香港恒生科技指数短线下挫,现跌超1%,此前一度涨近1%。恒指、国指均由涨转跌。
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
在成都市青羊区东珠市街,矗立着一栋极简风格的白色建筑,在周围一众老旧民居中格外醒目,它是乡村笔记位于成都的山海青年空间。楼下的咖啡店,销售着乡村笔记在云南澜沧改新村基地生产的咖啡,楼上则是他们“城市里的乡村振兴空间”。
“这是乡村笔记首个落地成都的共创空间,也是我们持续探索祖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大本营。”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在现场向记者如是介绍,期间不时有前来咨询参观者。作为乡村笔记合伙人,史一帆最近正忙着为山海青年空间做开业筹备。
对乡村笔记的伙伴而言,他们的探索也从“人来人往”发展到“理想村庄”,从路过乡村的教育和公益活动,发展到扎根乡村、服务乡村和建设乡村:去年,他们位于云南澜沧普洱开启首个整村运营项目;今年他们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。
缘起东方,梦延西南,乡村笔记如何续写属于他们的在蓉故事?
成都山海青年空间
从看见到投身:
年轻力量扎根乡土川渝
2017年9月,3个对乡村感兴趣的90后年轻人,各自向家里借了十万元用来创业,这就是乡村笔记的源头。
本着“让城乡彼此看见”、“照亮乡村美”的愿景,他们立足乡村发展乡土研学和公益教育,连结城乡——无论是结合自主招生、出国留学、红色之旅、社会实践做研学、游学,还是帮助乡村孩子做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,无一不是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。
史一帆在乡村做调研
史一帆是在2018年底在微博上了解到了乡村笔记,彼时的他已经在国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“我当时觉得这个事情还挺有意思,我对乡村和教育这两者都很感兴趣,思来想去,当时也没冲动,就决定请假先跟他们去村里看看。” 史一帆说,“当时还是试运营期间,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个年轻人,跟着乡村笔记走的第一条路线,就是川西,小金、丹巴、红源、茂县……这可是一条绵延川渝的大环线。”
自那次考察之旅后,史一帆对乡村笔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“我觉得这个团队虽然年轻,但还是很靠谱,做的事情也都符合我的兴趣。”向家里说明情况后,他便毫不犹豫投了简历。
加入不久,在川渝大地与乡村笔记结缘的史一帆很快便再回西南——2018年下旬,乡村笔记于成都成立分公司,史一帆任总经理,主要负责川西乡土研学项目。
“一直以来,我们都很重视四川的乡村,因为我们国家东西部乡村发展差异较大,乡村笔记虽在上海成立,但需要探索认识广大西部乡村;这些地方往往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,令城里的孩子印象深刻。 ”史一帆说道。
史一帆带领同学们在乡村进行公益建筑装置搭建
走进四川乡村:
年轻人哭着来、哭着走
想带更多年轻人走进四川乡村——这个目标看似简单,却让史一帆和团队经历了不少波折。
最初选择研学地点时,史一帆和伙伴们直接进到村子,经过数论来意的沟通以及当地村委会的协调,结果却与他们想的大相径庭——可以说是处处碰壁、村村拒绝。“理由大家可能都想不到”,史一帆笑着说,“老乡们并不是因为排斥外人,也绝非怕麻烦,而是觉得自己不能最好地实现对这些城里孩子的接待。”
老乡在向同学们讲解植物知识
史一帆向记者介绍了乡村笔记在川西研学的内容,其主要意义正是给城乡搭起一座桥梁。此外,研学的大部分收益会给到当地村庄。“我们会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、旅游发展、自然科考等角度进行调研,也会让学生根据情况以当地人为主角拍摄短片。”史一帆说。
在他的乡村笔记职业生涯中,一开始,城里的孩子起初去到乡村,确实会出现一些小小的“状况外”,比如有学生是被自己爹妈“骗”来的,有的听说有篝火晚会后还专程带了小礼服——不想去到村子里看见实貌后,瞠目结舌、不能接受,“有些(孩子)真是哭着来的”,史一帆笑着说,而“因为大家都是吃住都在老乡家里,仿佛照顾自己孩子一般,久而久之娃们自然会和村民产生感情,所以也是哭着走的。”
史一帆说,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所在研学团队的学生拍摄过一部名为《守家》的短片,片子讲了当地爷爷在守着村里的老家,儿子是军人长期驻守在外,孙子则在城里组建家庭守护着新家,我们就以这个为主题拍摄了短片,“老人家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上镜,没多久就耐不住孩子们嘴甜一直喊爷爷,就开始拍了。”史一帆说。
根据史一帆的观察,村里人和城里孩子之间,其影响是双向的、也是长期的,“我们并非走马观花。有的学生走后还会再回到村子里,用自己的专长去给村民解决各种问题,还有的村民则主动装修自己的房子,目的是吸引更多小朋友们去他那里住。”一来二去,孩子们真正读懂了乡村,村民也更自信了,“这就成了很好的延续。”他补充道。
成立7年,乡村笔记已从最初3个人的“以教育连接城乡”,发展为如今百余人“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行动平台”。
截至去年6月,乡村笔记已成功带领40000多名青少年、10000余名亲子学员实现研学活动,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建有300多家不同性质的研学营地,带领无数城市孩子“看见真实乡村”。
乡村笔记带领城市学生在乡村做调研
缘起于“走进乡村”,却从未止步于走进乡村。如今,史一帆以及所有乡村笔记的小伙伴们正努力探索着更多影响乡村、影响青年的可能性。乡村笔记创始人汪星宇在本月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,题为《7年了,我和伙伴们为什么坚持投身乡村振兴》,当中有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: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回到乡村发展不是为了挣钱或者出名,而是因为在乡村生活更幸福、更自由,那么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内生动力……”
也许,在生活这条双向奔赴的道路上网上交易股票平台,不仅是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,年轻人也需要乡村振兴。
笔记乡村川西史一帆研学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